中国式家长
中国式家长

养成 模拟

使用猫爪客户端下载游戏 下载猫爪APK

IOS扫码下载游戏

去App Store看看
9.8
热度:80

游戏简介

我们是来自北京的2人独立游戏团队。《中国式家长》玩家交流群:623998892

您也许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中国式家长的洗礼。中国式家长有很多通病,但他们是爱你的,也许爱的方式不对。
那些曾经对你的期望,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阶级固化的时代,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呢?
这款游戏,能够让您回忆起那些与父母的点点滴滴,那些或烦恼或忧愁,又或者是那些童年的小确幸。

游戏将会模拟从玩家出生到高考结束,这段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时间。通过以下主要系统,展现中国式家长的一些特点。

【挖脑洞】玩家可以通过点击脑洞格子获得基础属性和悟性,属性越高,则学习技能所需的悟性越少。是为了面子和培养孩子早期的自信,选择揠苗助长学习更多技能?还是厚积薄发,培养好属性能力,后面的技能水到渠成?

【日程安排】玩家需要平衡好学习和娱乐两项,前者会提高父母满意度和自身压力,后者相反。若平衡不好,会遭到父母的责罚,自身压力过大会出现心理问题,对属性有削减作用。同时,安排完日程后,也会遇到很多特殊事件,回味与父母的点点滴滴,以及这些小事带来的影响。

【面子对战】玩家的父母,在社会中会遭遇各色人群,如讨厌的亲戚、熊孩子、多年不见的闺蜜、塑料姐妹花等角色。对于这些人的炫耀攻击,父母会拿孩子在技能学习中获得的特长,进行反击。看谁最后更有面子!如果给父母丢了面子,结果。。。大家应该都经历过。

【中国有特长选秀】浮躁的社会中,一切特长都会被拿来当做猎奇信息来消费,玩家可以拿自己最厉害的特长进行选秀,如果获得大奖可获得非常多的面子值。

【阶层追求】本游戏是以代际更迭为基础,这一代孩子结束达成职业结局后,会作为下一代的父亲,玩家可继续进行下一代游戏。上一代的职业、性格、配偶,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基础属性、零用钱等等。本游戏目前已有70余种职业结局,若干种婚姻结局,玩家初始为普通职业家庭出身(普通家庭不是马爸爸那种普通家庭),玩家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代才能达成父母期望,实现阶层跨越呢?或者只是想遵从自己的天赋和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家庭基础呢?这些都是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并深深感受到的,也可以体会父母作为“过来人”的良苦用心。

展开
9.8

用户评价 更多评论(31)

沫秒
沫秒
5年前
回顾青葱岁月,相信不少朋友都会有些遗憾。比如因为胆怯,面对心仪的妹子望而却步;因为贪玩,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由于兴趣爱好被父母主导,毕业后与喜欢的生活渐行渐远......那么如果让你重新过一遍自己的人生,你会将这些遗憾逐个弥补吗?
《中国式家长》就将这个命题以“人生模拟器”的形式展现了出来,作为一款典型的角色养成游戏,其覆盖了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的人生经历,玩家可以安排自己每天的日程,从而影响“人生”的走向。并且游戏的题材非常讨喜,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国式”的精髓,将大多数中国学生的那些往事一一进行了还原。

中国式养成
游戏开场,玩家从婴儿的视角中第一次看到了这个世界。躺在床上微笑的母亲、面带慈祥的爷爷奶奶以及由于激动而眼含泪光的父亲,二十余年后再次经历这个场景确实颇为有趣,主视角的运用也让我更有代入感。

不过这种“有趣感”并没有持续很久,当视角转移到我父亲的时候,游戏的立绘问题暴露的一览无遗——实在是太简陋了。并且如此令人“出戏”的立绘也就算了,毕竟我对于各种画风的适应能力还算高,最令我接受不能的一点是游戏全程所有人物无论喜怒哀乐,几乎都是一个表情,这对于任何一款游戏来说都是减分项。

游戏的主线从婴儿时期开始,直到步入社会结束。与很多角色养成类游戏如出一辙,本作将各项能力值比如智商、情商、体质、想象力等作为影响人物后续发展的重要标准。玩家需要用“开脑洞”的形式来获取这些数值,说是“开脑洞”,其实就是一个形似“三消”的小游戏,玩家每回合通过消耗体力来点击气泡获取能力值与悟性。这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其实需要玩家思考的东西很多,想成为智商超群的学霸,还是想象力与魅力兼得的文艺青年,都需要玩家在“挖脑洞”时制定“加点”策略,塑造人物时的自由度非常高。

当然,游戏中的自由度不单单体现在这一点。游戏中的事项有学习与娱乐两个主分类,玩家需要从其中随意挑选六项组成一天的日程。婴儿时期可选择的事项较少,只有翻身、说话、走路等,随着游戏的展开,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可选择项,比如写作文、学代数、出国旅游、玩氪金手游等。每天安排事项时的侧重点不同也导致人生的发展方向不同,比如我的第一个存档,一直在出门闲逛、追星和玩氪金手游。虽然这些娱乐让我的想象力和记忆力超出常人,也让我在学习才艺与追妹子时更加得心应手,但同时也由于太贪玩导致最终考上了一个烂大学。面对这个结果,我的内心是复杂的,随即又开了一个存档,这次我拒绝了所有“精神鸦片”的诱惑,一心只想着学习,最终我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同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心理阴影过大,导致自卑与焦虑,快乐的青春与我无缘。

也就是说游戏并没有用一个规范化的框架将玩家限制住,所做的一切都会有对应的结局给予玩家反馈。并且体验过这个两个极端的人生发展走向后,我似乎感受到了制作者想探讨的事,究竟什么样的青春才算是快乐的呢?
在进行规划的行程时还会出现一些随机事件来影响人物的属性,比如妈妈和奶奶在争吵用尿布还是纸尿裤、老师让组织大扫除自己却没有做好、因为和同学打架被叫家长,老师却因为对方家长是企业家而变脸痛斥自己......这些很多中国孩子小时候都经历过的事让我倍感亲切,在游戏每天的流程中起到了很棒的调和剂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作并没有周六日的概念,也就是说每天的行程模式都是一样的,既然游戏想表现“中国式教育”,加一个周六日上个课外辅导班的“支线剧情”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国式情怀
游戏中许多桥段都能让我与之产生共鸣。比如游戏加入了80、90后在儿时影响深刻的小卖部。破旧的店面、劣质的卷帘门,仿佛曾经的回忆也随之跃然于屏幕中。但可惜的是本作只做到了“形似”,制作组并没有将小卖部的灵魂表现出来。儿时小卖部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各式各样的零食玩具外还有什么?当然是小卖部的老板了!热情、抠门、冷漠等等性格各异的老板简直就组成了儿时小卖部的众生相。反观本作,从始至终小卖部老板就只是在摇椅上坐着,一句话都没说过,哪怕给他设计两句与玩家互动的台词都能让小卖部在游戏中显得不那么干瘪。

母亲与各种亲戚的互相攀比是游戏的一大亮点,有意思的是制作组居然将其用“RPG战斗”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两边家长互相炫耀自己的孩子,每一句话都会给对方造成血量上的伤害。但美中不足的是这套战斗系统并没有什么策略性可言,玩家需要做的只是单纯的点击自己的“特长”来攻击对面的家长,并没有根据对方发言而挑选针对特长反击的设定,玩久了之后难免会乏味。值得一提的是游戏还将过年时玩家与亲戚之间的“红包大战”用小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一边说“阿姨我不能要”一边将红包收入囊中的过程确实颇为滑稽。


在我们的青春时代,几乎每个男生都有过的感受是什么?当然是面对心仪的女孩子的那种怦然心动了。或胆怯或奔放,各种撩妹往事让我们如今回忆起来又可笑又可惜。制作组将撩妹也融入到了游戏中,玩家可
展开

OPPO A57

猪队友
猪队友
5年前
从幼儿园开始爸爸妈妈就很忙的感觉,每次我都是最后几个离开的。到了小学,除了数学经常100,其他都不及格,于是我顺利的到达了初中的平行班。上了初中就不怎么像以前那样渴望爸爸妈妈早点下班陪我了。初中偏科挺严重的,数学,物理,化学,语文都能保持在较高的分数,唯独英语扎心了。初二下学期我便开始了苦逼的补课生涯,我还记得和我一起补数学英语的那个同桌,后来考上了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吧!不知道学霸的开场是不是都画风清奇,初一报道的时候他还穿了一双拖鞋来。
到了初三每天放学都会补课冬天好冷好冷,但是那时候妈妈每天都来接我。爸爸太过于大男子主义,他说他并不看好我,总是说什么我考不上就不要读了之类的话,在初三每天被这种负能的东西包裹真的很折磨人,但是想想妈妈这些也就无所谓了。预计着那时的成绩足以让我进入一个不错的高中了。一切感觉都走在预计的轨道上,后来我顺利的进入了高中。
事实上如果事实真的可以如此,我想我做梦都能笑醒吧!如果有些事情没有发生16岁的我现在应该已经进入高二的课堂了,妈妈会帮我开家长会,爸爸会继续用激将法念叨我。但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
2017年的3月,一张化验单让一切美好化为乌有。**,女,51岁,确诊胰腺癌。
那时候是初三下学期了,面临体考,每天下午放学都会加2个小时体训,精神和躯体的高压下,我彻底崩溃。我不敢在家里哭,我得笑,至少看起来不要那么难过。于是所有的泪水我都留在了教室里,脑子里全是妈妈,容不下其他。直到泪水开始莫名其妙的自己往下流的那一刻我才明白,我抑郁了并伴有PTSD。我看不下书,做不了题,连初中的最后一篇作文我也没有交,因为我知道我又会打湿整张稿纸。
没错这是一个悲剧,中考作为物理课代表,我第一次没及格。高中看起来好像无缘了,但是我不甘心,有个声音一直在说她不甘心。
妈妈三月便做了手术,华西医生马上安排了病房,他说:“你是这一层楼最严重的了”扎心吧!那次手术的风险很高,胃去掉3分之一,十二指肠切除,肠粘连分离,还涉及胆囊和胰腺。而那一天我在教室里,泪水它还是不听话的流了出来,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哭。
妈妈身体慢慢恢复了,但是我知道她随时都可能离开我,我害怕。中考的志愿我随便填了一个职高,待了半个月我就休学了,那个声音,她好像不甘心,真的不甘心。
职高的老师对我真的很好,包括那时候的任性他都包容了我,但是我总觉得和所有人,所有事都格格不入。
**,女,15岁,非典型重度抑郁
妈妈陪着我在华西第二门诊待了半个月,病房里,她们都叫我“开心果”。
出院后我待在家里,爸爸继续为了药费奔波。妈妈每个星期六都会带我去做心理咨询,而我每个月都会陪妈妈去医院复查,拿药。渐渐的有几样指标开始出现异常,直到一发不可收拾,噩梦才是真正的降临了。
也就是2018年的3月开始复发,重度癌痛折磨着她,也折磨着我们所有人。我们所有人都没睡下过一个安稳觉。我们24小时的守在华西的病房,止痛针,***片,***。所有路过的人看到妈妈痛苦的模样,都忍不住擦了擦眼泪,就这样我们在医院24小时不离的呆了3个月。用灰暗已经不足以形容我心中的恐惧。
“幺幺,妈妈真的受不了了,你把药给妈妈吧!你原谅妈妈好不好,妈妈真的不想活了”对不起,妈妈,到最后我都骗了你。2018,7月24,一切都结束了。她没有自杀,能够术后存活17个月这本身就是个奇迹,或许这就是为母则刚吧!
七月初一我的16岁生日再也等不到你了,你的日记本上留给我的话,到最后你都在自责。不过妈妈我从来不怪你,我只是太爱你了。
如今我渐渐的摆脱了抑郁,因为不甘心吧!我打算明年读初三下,重新考。最近又在纠结好久没读书了,16读初三会不会老了啊!
中国式家长,我的遭遇可以说不幸,但是我庆幸我有一个如此爱我的母亲,给了我爱这个世界并努力生活下去的勇气。
展开

Redmi Note 5A

兹莱水
兹莱水
5年前
什么时候能玩啊啊!预约了好久啦,好期待的说,看到了推荐之后就很感兴趣了,中国式家长,无非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自己的孩子打到他们的标准,甚至是完成他们的愿望与遗憾...
“小明,我们这都是为你好!”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东西!”

“我们以后就指望你了……”

“你看人家谁谁谁,跟人家好好学学。”

“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

我承认在《中国式家长》的游玩过程中想起了很多童年的往事。相信大多数平凡的人,在人生的前半段大同小异:从一出生的软弱无力,到对世界充满希冀的探索,到自我与外在的冲突,到叛逆,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离开、独立,到开启自己的人生,再到回忆往事……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跌倒又不断爬起,犯过错误也获得过奖励,任何一个生而有思想的人都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困惑:凭什么你们认为我做错了就可以惩罚我,觉得我做得对就可以夸奖我?凭什么要按照你们的标准成长?你们是我的父母,却不是我的主人,我不是巴普洛夫的狗,而是独立有思想的人。

于是《中国式家长》中的情节出现了,给我们一个机会做一回父母,操控一个孩子的一生,最后让他活成你想活成的样子。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大家也很难做到第一次就十全十美,甚至大多数玩家会近乎变态的操控这个小朋友。(比如走路都不学,一周七天练算数,哈哈哈)

说回游戏,《中国式家长》本身流程不长,玩法也算不上有趣,但其中“脑洞开发”、“欲拒还迎收红包”、“调戏女同学”等玩法确实非常独特,而且其中父母的训话以及日常的攀谈中可以看出游戏制作人的游戏,很多台词玩家只要一看见就会立刻觉得感同身受。通过话剧式的一幕幕演绎从小到大的人生,让玩家颇具代入感的细节设定,最后以大学录取通知书作为结束,略显突兀,不过毕竟游戏名为《中国式家长》而不是《人生》,所以大学毕业之后与家长的联系较淡的情况下确实不必添加游戏情节,但游戏寡淡的剧情和过于短小的游戏流程、以及大量不符合规律的游戏设定,(比如语文常年零分,数学满分,请问看得懂应用题嘛……)这些约束使得游戏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作为小品把玩还是非常合适的。
展开

MI MAX 2

更多精彩,尽在新浪猫爪

分享

Hi~想与我有更多互动吗

赶快下载 新浪猫爪APP

还有更多优质内容

打开新浪猫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