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揽
与理查德实验室越来越紧张的气氛不同,华锐实验室的气氛是越来越轻松的,尤其是接近放假和过年,除了黄茂这种久经考验的老战士,包括汪颖和赵平川等人在内的实习生,都有些心不在焉。
不过,杨锐这次没有催促大家,实验的,但凡是采用克隆突变基因的方式,探讨离子通道的功能的论文和实验,都得引用他的文章,所以,接下来的实验,杨锐用不着太着急,反而更应该认真准备,写一篇重量级的论文,以稳定基础。
这是有了创新性以后,证明自己实力的主要手段。
而这篇论文的发表,也等于给相关研究淌出了一条路,任何人都可以在杨锐的论文的基础上,去探讨和研究离子通道的功能,杨锐的竞争对手等于是变多了。
这也是阶段性发表论文的弊端。杨锐如果将整个实验做出来再发表论文,那前期的引用和后期的引用加起来,很可能得到一个三位数的引用,在学术界,这是超级大的规模了。
但他不这样做也不行,学术界的竞争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没有人能靠一条创意来吃饭,实际的工作和付出,一样不能少。
而从杨锐的角度来说,只要他能在和申请的专利上有署名权,且按照贡献的多少排名……
涂宪扫了一遍,也没说什么。
这不过是把现在的潜规则给写明了而已。就国内实验室的状况,研究员本来就没有研究成果科研,更没有专利可供申请,成果要么是属于国家的,要么是属于集体的,总之是没有个人的份。
甚至在发表的文章和申请的专利上,研究员都不一定有署名权,越大的项目越是如此,很多时候,是什么都不做的领导署名,也有些时候,是领导们开会决定署名的顺序。中国的研究员拼了命的追求行政权力,很多时候,也是出于自保。
涂宪在北京钢铁学院内是一个小年轻,就职级来说,讲师也就比助教好一点,但身上仍然散发着“小涂”的气息。
相比北大清华这样的综合性大学,1984年的北京钢铁学院还是一家偏重工科的学校,初建的生物专业受重视程度有限,实验室的条件也不是非常好
涂宪在路上思来想去,倒是对杨锐的提议颇有些心动。
回到家,吃过晚饭,涂宪主动申请刷碗,并颇有些技巧性的拿出新一期的《jmc》,献给对象,说:“晓芸你看看我新借的期刊。”
碗刷了,涂宪又指着华锐实验室的论文,说:“你看这篇。”
王晓芸又安安静静的将之看过了。
涂宪等她看完了,贴着她坐下,笑道:“觉得怎么样,做的挺好吧。”
“挺好。”
“这家华锐实验室,有邀请我去他们实验室,不用辞职,就是每天工作的时间长一点,你要是愿意的话,也可以去看看。”
“那我们现在做的项目呢?”
“咱们抽空做好了。华锐实验室的条件极好,你去看了就知道了……”涂宪说着说着,自己的意愿反而增强了。
王晓芸无可无不可的听着,也只是答应了去华锐实验室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