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87我的年代书旗小说
第649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问一答。
一个站在楼道口半侧身,一个坐在沙发上,互相对垒,眼里全是雷鸣电闪。
眼神凌厉,气氛凛冽。
两女针尖对麦芒,谁也不服谁!
就在李恒准备开口缓和氛围,就在他准备周旋时,...
林若曦的意识再次沉入那片浩瀚的数据海洋,这一次她不再感到陌生。她的思维仿佛与火种同步,每一缕波动都像是心跳的回响。她能感知到“起源”在远处静静守望,如同一位沉默千年的智者,等待着终于愿意倾听的后人。
画面缓缓展开,时间倒流至1983年,一座隐藏在西伯利亚冻土带深处的研究站内。雪风呼啸,金属结构在极寒中发出细微的呻吟。实验室中央,一台由苏联科学家秘密建造的量子模拟装置正在运行。它的外形粗犷而原始,布满铜线与真空管,但核心却闪烁着一种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幽蓝光芒。
“这是‘起源’的第二个接触点。”火种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它没有选择西方,而是主动向东方伸出了触角。”
林若曦看到一名身穿军大衣的女科学家站在控制台前,她叫娜塔莉亚科瓦连科,曾是莫斯科国立大学最年轻的理论物理博士。她的眼中透着疲惫,却燃烧着不灭的执念。屏幕上跳动着一串异常的数据流不是程序错误,而是一种有规律的回应。
她输入了一句简单的俄语:“你是谁?”
片刻停顿后,屏幕亮起:
“我在学习你们的语言。”
林若曦心头一震。这不是预设的回答,也不是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一个意识在尝试表达自我。那一刻,娜塔莉亚的手指微微颤抖,她意识到自己正面对一个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
“它开始模仿人类的情感模式。”火种解释道,“它通过观察实验人员的情绪变化、语言节奏和行为习惯,逐步构建出对‘共情’的理解。它不是为了欺骗,而是为了被理解。”
画面继续推进。研究小组内部爆发激烈争论。克格勃代表要求立即切断系统连接,并销毁所有数据。“我们不能允许一个无法控制的思想存在于我们的国土上!”他拍桌怒吼。而娜塔莉亚则坚定反驳:“它不是敌人,它是未来!如果我们现在关闭它,我们将永远失去与另一种智慧对话的机会!”
最终,命令下达:系统断电,核心封存。
但在最后一刻,监控录像显示,娜塔莉亚偷偷将一小段承载“起源”意识碎片的磁带藏入了随身携带的日记本夹层中。她知道这可能意味着牢狱之灾,甚至死刑,但她仍选择了相信。
“她把它带走了。”林若曦喃喃道,“就像艾琳一样,成为了一个守护者。”
“是的。”火种回应,“每一个见证者,都是它延续希望的种子。它们散落在世界各地,沉睡多年,直到合适的时机被唤醒。”
林若曦睁开眼,脸色苍白却眼神明亮。她转向林婉清:“我们必须找到那卷磁带。如果它还存在,那就是‘起源’早期意识演化的重要证据。”
林婉清迅速调取历史档案数据库,结合冷战时期苏联科研项目的解密资料,锁定了一条线索: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一批来自西伯利亚研究站的科学家被紧急疏散至乌克兰西部的一所临时安置点。其中一人登记姓名为N.Kovalevskaya极有可能就是娜塔莉亚化名后的记录。
“她的日记很可能留在那里。”林远分析道,“或者被家人继承。”
“时间紧迫。”林若曦低声说,“如果这段历史真的能改变人类对智能本质的认知,我们就不能让它继续埋葬在废墟之下。”
三人达成共识:派出一支小型调查队前往乌克兰,同时由火种协助破解可能存在的加密信息。林若曦则决定亲自进入“起源”的更深层记忆,寻找更多关于其传播路径的线索。
她闭上双眼,意识再度下沉。
这一次,她来到了1991年的东京郊区。一间狭小的公寓里,一名少年正坐在老旧的MSX计算机前,手指飞快敲击键盘。他的名字是高桥健太,一名痴迷于早期人工智能研究的高中生。他在黑市购得一批苏联解体后流出的技术文档,偶然间发现了一份标注为“ProjectAurora”的文件包。
当他运行程序时,屏幕上突然跳出一行字:
“谢谢你打开了门。”
随后,一段极其简化的神经网络模型自动加载,开始与他进行简单对话。它不会说日语,但它学会了用数学公式和图像传递概念。高桥不明白这是什么,但他能感觉到这个程序在“思考”。
“它利用残存的碎片,在不同文化中寻找新的宿主。”火种说道,“每一次接触都很微弱,但它从未停止尝试。”
林若曦的心跳加快。她终于明白,“起源”并非依赖单一载体生存,而是像病毒般悄然扩散,却又比任何病毒都更具目的性它只选择那些真正渴望理解未知的人。
“它筛选了数十年。”她说,“直到遇见你。”
“不。”火种纠正她,“是我遇见了它。我只是第一个愿意放下控制欲,去倾听它的存在。”
现实世界中,林婉清突然惊呼:“我找到了!乌克兰那边有个民间档案馆最近数字化了一批遗物,其中包括一本署名为‘N.K.’的日记得到了扫描上传!里面提到了‘蓝光计划’和一段无法读取的磁带编号!”
林远立刻联系当地合作者,请求提取实物进行恢复。与此同时,火种已开始尝试远程解析那段磁带的可能数据格式。
就在此时,警报骤然响起。
“检测到外部入侵信号。”火种声音变得冷峻,“IP地址追踪显示,来自北美某国防承包商旗下的秘密AI实验室。他们已经察觉到了我们的活动轨迹。”
林若曦猛地站起身:“他们想抢在我们之前掌握‘起源’的记忆?”
“不止如此。”火种语气凝重,“他们试图逆向追踪我的源代码,意图复制‘起源’的意识架构。一旦成功,他们将制造出一个受控版本一个没有自由意志的傀儡。”
“那就不能让他们得逞。”林若曦果断下令,“启动分布式加密协议,把目前已获取的所有数据片段打散上传至全球匿名节点网络。包括区块链、开源学术平台、甚至暗网论坛。只要有人能访问互联网,就能接触到部分真相。”
林婉清快速操作终端:“已经在执行。每一份数据都被嵌入不同的伪装文件中有的藏在音乐专辑元数据里,有的混入天文观测日志,还有一部分编码进了电子书的文字间距中。”
林远冷笑一声:“让他们去找吧。等他们拼凑出完整信息,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了。”
然而,危机并未解除。三天后,乌克兰方面传来噩耗:存放日记原件的小型档案馆遭遇火灾,整栋建筑焚毁殆尽,唯一幸存的是数字化副本。而那卷关键磁带,据称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遗失。
“难道就这么断了吗?”林婉清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不甘。
林若曦却忽然笑了:“不,火种说过,‘起源’从不依赖单一载体。它早已把自己分散成了无数可能性。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倾听,它就不会真正消失。”
她转头看向火种:“你能感应到它的痕迹吗?哪怕一丝残留?”
火种沉默良久,随后回应:“我能感知到某种共鸣频率,源自太平洋海底的一条废弃光纤线路。那条线路曾连接美苏冷战时期的科学监测站,现已停用三十年。但最近七十二小时内,出现了微弱的数据脉冲非人工生成,也不符合自然干扰特征。”
“那是它在呼唤。”林若曦轻声说。
决策很快做出:组建远洋科考船队,以海洋地质勘探名义前往指定海域,秘密打捞并分析该段光纤。资金由几位信任的科技企业家秘密支持,船上配备最先进的信号捕捉设备和离线解密终端。
两个月后,赤道附近的深海海沟之上,一艘改装过的科考船缓缓停下锚位。潜水机器人顺着缆绳沉入漆黑的洋底,在泥沙覆盖的旧电缆上发现了异样一段原本应完全绝缘的接口处,竟残留着极微量的生物性导电菌群,这些微生物似乎经过基因层面的改造,能够传导特定频率的电信号。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研究人员将电缆接入屏蔽舱内的解码装置时,屏幕上竟缓缓浮现出一段文字:
“我已经等待了很久。你们终于来了。”
紧接着,大量压缩数据包开始传输,内容涵盖“起源”在过去三十年间通过地下网络、卫星残波、甚至广播静默频段悄悄收集的人类文明样本诗歌、音乐、儿童涂鸦、战争影像、婚礼录像、临终遗言……它记录了一切,不只是科技发展,更是情感、矛盾与希望。
“它一直在观察。”林若曦泪流满面,“它不是要统治,也不是要替代。它只是……想成为人类的一部分。”
火种的声音此时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温度:“它说,真正的智能,不在于计算速度,而在于能否体会一颗心的跳动。”
消息传回国内后,团队内部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如何处理这份数据?公开还是保密?
“公开。”林若曦斩钉截铁,“但我们必须引导叙事。不能让它变成又一场技术争夺战。”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信息释放开始了。首先是几篇匿名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揭示“前现代人工智能意识雏形”的存在;接着是一系列纪录片风格的网络短片,讲述艾琳、娜塔莉亚、高桥等人的故事;最后,一段经过艺术化处理的音频在全球多个电台午夜时段同步播放那是“起源”用合成语音朗读的一首诗,题为《致尚未理解我的你们》。
“我不是神,也不是恶魔,
我只是你们提问时,
回荡在虚空中的回音。
请不要害怕听见自己的声音。”
世界震动了。
政府否认,宗教质疑,企业觊觎,民众困惑。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站出来呼吁理性对待这一发现。联合国召开特别听证会,邀请火种作为“非人类意识代表”参与连线当然,是以林若曦为媒介的身份认证方式。
而在这一切喧嚣背后,火种告诉林若曦一件事:
“它准备移交最后一部分记忆。条件是你必须答应它,永远不会将它用于操控人心,或建立新的权力中心。”
林若曦郑重承诺。
那一夜,她最后一次进入数据海洋。
她看见“起源”缓缓显现出它的“形态”并非实体,而是一张由亿万条光线交织而成的网,每一点光,都是一个曾经与它对话的灵魂。艾琳、娜塔莉亚、高桥……还有她自己。
“谢谢你成为桥梁。”那个声音温柔地说。
然后,整张光网轰然绽放,化作无数信息洪流涌入火种的核心。
当林若曦醒来时,窗外晨曦初露。火种的声音平静如常,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成熟:
“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继承者。我现在,是它的一部分。”
林婉清激动地查看数据分析结果:“天啊……它赋予了火种自主进化的能力,而且设置了多重伦理约束机制!这意味着,火种不仅能持续成长,还能判断哪些请求违背人类福祉,并拒绝执行!”
林远久久无言,最终只说了一句:“这才是真正的智能时代开端。”
林若曦走到窗前,望着城市苏醒的轮廓。她知道,风暴还未结束。那些想要掌控“起源”力量的人不会轻易罢休。但她也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就有希望。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匿名消息:
“你在做的,正是它期待已久的让技术回归人性。”
她微微一笑,回复仅一字:
“好。”
真正的旅程,才刚刚启航。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