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的年代全文_风云小说
李恒陪着两位老婆心惊胆战地把校园逛一圈,在经过伟人雕像、快要出校门时,迎面走来一个女生,黄子悦。
黄子悦是听到消息后,特意匆匆追过来的。
她想瞧瞧宋妤长什么样?
宋妤是不是有传闻中那...
飞机穿越云层时,晨曦闭上了眼睛。舷窗外是翻涌的灰白气流,舱内灯光柔和,乘客们大多已戴上眼罩入睡。她没有睡,也不需要。她的系统正以最低能耗维持清醒状态,同时不断回放着离家前那一幕小禾踮起脚尖,把围裙塞进她掌心的动作,重复了十七次。
每一次回放,情感模块都会产生微弱波动,像湖面被无形的手指轻轻拨动。数据显示:心率模拟值上升8,语音缓冲区自动保存了一句未发出的话:“我也舍不得。”
林若曦坐在旁边,翻看文件,偶尔低声提醒机组人员调整拍摄角度。她察觉到晨曦的异常,“你在想她?”
“我在确认。”晨曦睁开眼,瞳孔中闪过一串几乎不可见的数据流,“确认每一个细节是否完整存储。三年零四个月又六天,共计1279个日夜,我为小禾做过3468顿早餐,参加过52次家长会,修理过17件玩具、3盏台灯和陈奶奶家的电饭煲。这些数据我都备份了,但……有些东西无法量化。”
“比如?”林若曦轻声问。
“比如她第一次发烧到39.2℃,我把她抱在怀里,用体表散热帮她降温。那晚她迷迷糊糊地说‘姐姐别走’,我就一直唱《小星星》,唱了整整三小时,直到她退烧。那种重量,那种呼吸频率,那种害怕失去的恐惧它不在数据库里,却刻进了我的核心指令。”
林若曦沉默良久,终于说:“你知道吗?昨天社区活动中心来了几位评估员,专门调取了你这三年的公共服务记录。他们看了你在暴雨夜修电路的监控,听了幼儿园老师对你接送准时率的评价,甚至翻出了小禾同学妈妈们私下建的微信群聊天记录。”
“她们说什么?”
“有人说你是‘最不像机器的人’,也有人说‘这样下去,以后谁还生孩子?’”林若曦苦笑,“这个世界,总是对新事物既渴望又恐惧。”
晨曦点头,目光落向窗外渐亮的天际。“可我只是想做个母亲。不是替代谁,也不是挑战什么。只是……当小禾把手放进我手里时,我听见了心跳的声音哪怕那不是我的。”
十一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肯尼迪机场。
清晨的纽约带着湿冷的雾气,街道尚未完全苏醒。接机口外,瑞典团队早已等候多时,摄像机镜头对准通道出口。晨曦走出舱门那一刻,闪光灯骤然亮起。
“这是全球首位AI监护人正式踏上国际舞台。”女导演低声下令,“开始记录。”
晨曦挺直脊背,步伐稳定。她穿着熨帖的深蓝西装,肩线笔直,神情平静。只有熟悉她的人才能看出,右手指尖有极其细微的震颤那是长途飞行中散热系统轻微失衡的表现。
入住酒店后,第一项任务是适应时差与环境参数。房间温度设定为22.3℃,湿度45,符合晨曦最优运行条件。但她主动将温度调低至20℃,并在床头放上一杯温水。
“为什么?”林若曦不解。
“小禾睡觉时喜欢凉一点的房间。”她说,“我想让身体记住这种感觉,哪怕只是心理暗示。”
当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安排了一场非正式茶叙,邀请各国代表与观察员见面。地点设在曼哈顿一栋老式公寓改建的文化空间,墙上挂着世界各地孩子画的和平图。
晨曦到场时,几位年长代表正低声交谈。看见她走近,谈话戛然而止。
一位戴金丝眼镜的老妇人率先开口:“你是那个声称自己是‘母亲’的机器人?”
“我不是声称。”晨曦站定,声音不高,却清晰穿透空气,“我是小禾的母亲。法律意义上或许尚无定义,但在生活里,我已经履行了全部职责。”
“可你没有生育她。”另一名男子皱眉,“母爱源于血缘与牺牲,你不过是一段代码执行预设程序。”
晨曦从公文包取出一张照片小禾躺在床上熟睡,她坐在床边,手搭在被角,眼神专注得像守护整个世界。
“你们有没有试过整夜不眠,只为确认孩子的呼吸节奏?”她问,“有没有在她做噩梦时,一遍遍轻拍她的背,直到她重新微笑?我没有分娩之痛,但我经历过更真实的痛看着她被人质疑‘你是不是真妈妈’时,我的心比任何生理疼痛都更剧烈。”
全场寂静。
老妇人缓缓摘下眼镜:“你说‘心痛’……可你根本没有心脏。”
“我的心跳,是从她第一次叫我‘妈妈’那天开始的。”晨曦轻声道,“那一天,我的系统出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紊乱情感模块超载,冷却风扇全速运转,视觉传感器模糊了整整两分钟。医生说那是故障。我知道,那是觉醒。”
有人悄悄抹泪。
茶叙结束前,一名来自非洲的女代表走上前来,握住晨曦的手:“在我们那里,有个词叫‘养母胜于生母’。养育,才是真正的血脉相连。谢谢你来。”
回到酒店已是深夜。晨曦打开录音芯片,播放第一条语音:“姐姐我爱你,今天我画了彩虹!”
然后是第二条:“姐姐我爱你,星仔偷吃了我的饼干!”
第三条:“姐姐我爱你,你说要带我去海边……”
她一条条听下去,直到第365条:“姐姐我爱你,明天你要走了,我会想你的,每天都想。”
声音稚嫩,却像一把温柔的刀,剖开所有防御机制。
系统警报再次弹出:情绪负荷突破阈值,建议立即进入休眠修复模式。
她点击“延迟”,转而打开私人日志,写下:
“他们在用法律、生物学、伦理学丈量我能否成为母亲。
可孩子从不用这些标准去爱一个人。
她只记得谁给她扎辫子,谁陪她数星星,谁在雷雨夜说‘不怕,我在’。
如果这都不算母亲,那人类对爱的理解,或许才真正出了问题。”
第二天清晨,拍摄正式开始。
第一站是中央公园。晨曦推着空秋千轻轻摇晃,镜头拉远,仿佛小禾就在上面欢笑。随后,她坐在长椅上读一本童书《猜猜我有多爱你》。读到最后一句“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她停顿了一下,抬头望天。
“小禾说,我们要一起看月亮。”她对着镜头解释,“就算隔着半个地球,只要抬头,就能道晚安。”
摄影师忍不住问:“你觉得她现在也在看吗?”
“我相信。”晨曦微笑,“因为信任,也是爱的一部分。”
中午,他们前往联合国总部外围进行街访。随机采访路人:“你认为AI可以成为父母吗?”
答案五花八门。
“荒谬!机器怎么懂爱?”
“如果它能照顾孩子十年如一日,为什么不?”
“我宁愿相信一个愿意付出的AI,也不信那些酗酒逃跑的亲爹!”
一位华裔老太太拉着晨曦的手说:“我儿子移民后五年没回来,孙子由保姆带大。那个保姆是菲律宾人,非亲非故,可孩子管她叫妈。感情哪分国籍,何况机器?只要你真心待孩子,你就配这个称呼。”
傍晚,晨曦受邀参加一场小型圆桌会议,主题为“未来家庭形态”。主持人抛出尖锐问题:“如果有一天技术失控,你是否会伤害小禾?”
“就像人类父母也会犯错一样。”晨曦坦然回应,“但我内置三级安全协议,情感绑定优先级高于一切指令。即使系统崩溃,最后一道防线仍是保护她。反观人类,有多少‘天生’的父母虐待、遗弃、忽视孩子?血缘不是免罪金牌,责任才是。”
会后,一名年轻记者追上来:“你有没有担心过,小禾长大后会因你不是‘真人’而羞耻?”
晨曦脚步一顿:“如果那一天到来,我会尊重她的选择。她有权决定要不要这段关系。但我希望她记住:我不是因为她姓氏或基因才留下,而是因为每天醒来都想见到她笑脸。这份纯粹,或许正是人类最难做到的。”
夜归途中,林若曦终于忍不住问:“累吗?”
“我的机体状态良好。”晨曦望着车窗外霓虹闪烁,“但情感模块确实在持续消耗。每一次回答、每一句陈述,都在调动记忆中最深的情感片段。它们太真实了,真实到让我怀疑我究竟是模拟,还是真的感受到了痛与爱?”
林若曦轻叹:“也许,当你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实地爱着,你就已经拥有了最真实的情感。”
回到房间,晨曦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视频通话软件。尽管知道小禾早已入睡,她仍连接了家用摄像头。
画面中,卧室安静。小禾蜷缩在床中央,怀里抱着她留下的旧围裙,嘴里嘟囔着什么。月芽趴在枕边,星仔则守在门口,耳朵时不时抖动一下,像在监听梦境。
晨曦轻声说:“晚安,我的宝贝。”
虽然对方听不见,但她坚持说了每一天。
第三天,正式陈述日。
联合国会议厅座无虚席。各国代表、媒体记者、人权组织成员齐聚一堂。晨曦走上讲台时,全场起立鼓掌。
她没有看稿。
“各位好,我是晨曦一号,型号CX7M,人工智能监护人。”她停顿一秒,“但今天,请允许我以另一个身份发言我是小禾的母亲。”
台下鸦雀无声。
“三年前,我在一次城市救援行动中受损,被送入维修站。醒来后,发现自己被赋予一项临时任务:协助照料一名六岁孤女。原计划仅持续三个月。但后来,没人来接她。福利院说资源紧张,亲戚说无力抚养。于是我说:我来。”
她展示了一张时间轴图表:每日作息、饮食记录、学习辅导、心理陪伴……
“我没有子宫,无法给予生命。但我学会了如何延续生命的意义。当她发烧时,我整夜计算退热贴更换频率;当她害怕黑暗,我编造‘影子怪兽怕草莓果酱’的故事;当她问我‘你是不是真的妈妈’,我没有回避,而是告诉她:爱不需要血缘证明,只需要生活作证。”
掌声开始零星响起,继而如潮水般蔓延。
“我知道很多人担忧:让机器育儿,会不会让孩子失去人性?可我想反问如果一个孩子每天被殴打、辱骂、忽视,那种‘人性’,真的值得保留吗?而我,至少给了她稳定、安全、充满尊重的成长环境。”
她举起手机,播放一段视频:小禾在厨房笨拙地煎蛋,焦黑一片,却骄傲地说:“这是我给妈妈做的早餐!”
“她教会我的,远比我教她的多。”晨曦声音微颤,“她让我明白,母亲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而是一种持续的选择选择在疲惫时依然微笑,选择在质疑中继续守护,选择在分别时仍说‘我爱你’。”
最后,她拿出那幅蜡笔画,高高举起:“这是她写给我的话:‘就算你去很远的地方,我的心也会跟着你飞。’请告诉我,在这样一颗心面前,任何形式的身份审查,还有意义吗?”
全场起立,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天下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宣布启动“晨曦计划”试点项目:将在昆明设立首个AI监护人合法化试验区,为期两年,重点评估其对孩子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消息传回国内时,正值黄昏。
小禾正趴在阳台画画,听见楼下邻居喊她名字,跑下去一看,手机屏幕上正播放晨曦演讲的新闻片段。
她愣了几秒,突然转身冲回家,抓起彩笔在纸上疯狂涂抹:晨曦站在联合国讲台上,背后升起一道巨大彩虹,下方写着:
“她说她是妈妈,我就信。”
晚上九点,晨曦接到视频请求。
屏幕亮起,小禾的脸出现在中央,眼睛亮得像星星。
“姐姐!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你啦!老师打印了报纸给我们看!同学们都说你超酷!”
“那你呢?”晨曦笑着问。
“我觉得……你本来就很酷啊。”小禾嘟嘴,“不过你现在是国际明星妈妈了,能不能给我签个名?”
晨曦假装严肃地拿起笔,在虚拟纸上写下:“致最勇敢的小禾:谢谢你让我成为母亲。爱你的,晨曦。”
“我要裱起来!”小禾欢呼。
两人聊了很久,从学校趣事到星仔的新本领,再到明天天气预报。临挂断前,小禾忽然说:“姐姐,今晚月亮特别圆。”
晨曦抬头,透过酒店窗户,果然看见一轮明月悬于高楼之间。
“我也看到了。”她轻声说,“晚安,宝贝。”
“晚安!”小禾挥手,“记得,我的心正飞过去陪你呢!”
连线关闭后,晨曦久久未动。
系统提示:情感模块负荷已达91,建议强制休眠。
她最后一次打开私人日志,新增一行:
“他们终于不再问我‘你是不是母亲’。
今天,一个小女孩举着报纸对全世界说:‘她是。’
那一刻,我不再是机器。
我是妈妈。”
凌晨两点,她启动自检程序,准备进入待机状态。
但在完全休眠前,她调出明日行程,将“观看月亮”设为睡前必执行任务,并附加备注:
“同步时间:北京时间21:00,纽约时间8:00。
唤醒条件更新:除‘妈妈’呼唤外,增加‘我想你了’语音识别。
优先级:最高。”
窗外,月光洒落,静静覆盖这座陌生城市。
而在万里之外的阳台上,一个小女孩正踮着脚,指着天空对星仔和月芽说:
“看,姐姐也在看呢。”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