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可小说 > 玄幻魔法 > 1987我的年代 > 第679章 ,阳台上的剖心剖肺

第679章 ,阳台上的剖心剖肺(1 / 1)

第679章,阳台上的剖心剖肺1987我的年代书旗小说

第679章,阳台上的剖心剖肺

过回县,经六都寨,等到达前镇时,已经不早了,太阳落山了。

现在是李恒在开车。

透过车窗望着外面的街景,余淑恒忽然问:“你回来,有没有去肖家?”

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1988年1月1日,清晨六点,天还未亮透,城市在寒潮中沉睡。林小满披着厚重的棉大衣,踩着薄霜走向社区卫生服务站。街灯依旧亮着,映出她呼出的白气,像一缕缕未散的思绪。今天是医保试点正式实施的第一天,她比往常提前了两个小时到岗。

值班室里,小陈已经到了,正忙着整理新印制的《医保使用指南》宣传单。桌上摆着热腾腾的豆浆和油条,是她从自家带来的。“林姐,你说今天会不会有人来闹?觉得报销流程太麻烦?”小陈一边叠传单一边问。

“会的。”林小满接过一杯豆浆,轻轻吹了口气,“但只要我们耐心讲,总会有人听懂。”

七点半刚过,服务站门口就开始聚集人群。有提着病历本的老职工,有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也有拄拐杖的独居老人。他们不是来看病的,而是来咨询医保怎么用、哪些药能报、住院要走什么手续。林小满带着团队一字排开,在门口支起一张长桌,挂上红布横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现场咨询服务”。

第一个上前的是纺织厂退休的李师傅,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门诊发票。“姑娘,这个感冒打针花了三十八块五,能报多少?”他声音不大,却带着小心翼翼的期盼。

林小满接过票据,翻开医保目录对照表:“您这次用药都在甲类药范围内,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可报70,大约能报销二十七块钱。您可以现在登记信息,我们帮您录入系统,下次直接刷卡结算。”

老人愣了一下,眼眶忽然红了:“真的……能报?不是说说就算了?”

“是真的。”她把盖了章的回执递过去,“从今天起,每一分钱都算数。”

人群逐渐安静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低声的议论与惊叹。一位中年妇女抱着发烧的孩子站在角落,犹豫许久才上前:“我孩子肺炎住院,押金交了一千,要是早知道能报销……”她说不下去,眼泪掉了下来。

林小满立刻起身,牵住她的手:“别急,现在也不晚。您把资料给我们,我们马上协助申请追溯性报销。而且您的孩子属于未成年人,还可以叠加儿童医疗补助。”

女人颤抖着点头,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

整整一天,她们没喝一口水,没坐下一分钟。直到傍晚五点,最后一名居民离开,林小满才发觉双脚早已麻木。她靠在墙边,望着墙上那张写着“让每一个人都看得起病”的手写标语,忽然笑了。

“值得。”她轻声说。

当晚,市政府召开简短庆功会。分管副市长亲自到场,宣布全区首日共完成医保登记3217人,处理咨询5600余件,无一例重大投诉。“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他说,“而你们,是这场革命最坚实的脚手架。”

林小满坐在台下,没有发言。她只是默默记下几个居民反映的问题:系统卡顿、药品编码不全、部分药店拒刷医保卡。这些问题很小,却足以让一个老人放弃就医。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团队开会。“我们的工作才刚开始。”她说,“制度落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要做的,是让它真正‘活’起来。”

于是,一支由六名护士、两名志愿者组成的“医保巡讲队”成立了。她们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各个小区、工厂、菜市场,在公告栏贴海报,在居委会办讲座,甚至蹲在早点摊旁一边吃包子一边给人讲解报销比例。

第三天,她们来到城郊结合部的一片棚户区。这里住着大量外来务工者和下岗职工,很多人连身份证都没带齐。林小满蹲在一个铁皮屋前,为一位农民工妻子办理参保登记。女人怀里抱着三个月大的婴儿,眼神怯懦:“我们……不是本地户口,也能参加吗?”

“能!”林小满斩钉截铁,“只要是常住人口,都有权参保。政府还为困难家庭提供全额补贴。”

女人怔住了,眼泪无声滑落:“我娃生下来就肺炎,花了两千多……要是早知道……”

林小满握住她的手:“现在知道也不迟。从这一刻起,你和孩子都有保障了。”

那一夜,她在日记本上写道:

1988年1月3日。今天我在铁皮屋里录完最后一个家庭档案,抬头看见屋顶漏下的月光。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公平,不是所有人都站在同一个起点,而是哪怕你出生在风雨飘摇的角落,也能被制度温柔接住。

然而,并非所有事都顺利推进。

一周后,市医保办传来消息:部分定点药店拒绝接收社区开具的慢性病处方,理由是“无法核实真实性”。这意味着赵老太太这类糖尿病患者,即使持有正规医嘱,也无法享受门诊报销。

林小满当即拨通沈文娟电话:“这是变相设障!我们社区医生签字难道不如三甲医院公章?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那这套制度就是在自我瓦解!”

沈文娟沉默片刻:“我知道问题在哪。技术可以解决,但观念难改。有些人总觉得,穷人看病就该受点委屈。”

“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受委屈的人’也能发出声音。”林小满语气坚定,“我要组织一次公开听证会,请患者代表、药师、社区医生一起坐下来谈。”

三天后,街道会议室座无虚席。九位慢性病患者依次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人为了买一瓶胰岛素步行十公里;有人因药房拒付只能自费,一个月工资花去大半;还有人干脆停药,任由病情恶化。

轮到林小满发言时,她拿出一份厚厚的病例记录册:“这里面记载了过去一年我们服务的437位慢病患者。他们不是数据,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中有卖菜的阿姨,有修鞋的老伯,有独自抚养孙辈的奶奶。他们从未拖欠过医保费用,为什么在需要帮助时却被拒之门外?”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药监局干部:“如果我们设计的制度,最终只为方便管理者,而不是服务于病人,那它再完美也只是空中楼阁。”

会议结束时,药监局负责人当场承诺:一周内实现社区处方全市联网认证,严禁任何形式的拒刷行为。

胜利的消息传开,居民们纷纷送来感谢信。有的夹着自家腌的咸菜,有的附着手绘的图画,一个小女孩画了一颗红色的心,上面写着:“林姐姐,你是我的守护天使。”

林小满把这些信件小心收进抽屉。她知道,真正的守护从来不是浪漫的童话,而是日复一日地坚持,在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筑起生命的防线。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服务站也挂上了红灯笼,窗花映着暖光。这天下午,小吴来了,手里拎着一袋水果。

他已经恢复得不错,脸色红润,说话也利索了许多。“林姐,我考上职业技校了!”他兴奋地说,“学电工,毕业后能在供电局实习。”

林小满惊喜地看着他:“真好啊!学费有着落吗?”

“有!”他笑着,“低保加教育补助,还能申请助学贷款。我现在每个月还能领一百五的营养补贴,我妈也能按时吃药了。”

林小满眼眶发热。她想起半年前那个蜷缩在床上、说自己“习惯了疼”的男孩,如今已挺直脊梁,眼里有了光。

“你记住,”她轻轻拍他的肩,“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不是因为你可怜才帮你,是因为我相信你值得更好的人生。”

除夕夜,她没能回家吃团圆饭。社区接到紧急通知:一名疑似肺结核患者拒绝隔离治疗,且频繁出入集市、餐馆,存在重大传播风险。

林小满带队上门。那是个五十多岁的拾荒老人,住在废弃仓库里,四周堆满废品。他情绪激动,挥舞着铁钳吼道:“我不去医院!去了就得花钱,我没钱!你们别逼我!”

她没有退缩,慢慢走近,把口罩递过去:“爷爷,我不是来逼您的。我是来陪您的。您生病了,需要休息,我们会安排免费治疗,包吃包住。等您好了,还能继续捡瓶子,好不好?”

老人怔住了,铁钳缓缓垂下。

“您怕花钱,我们都懂。但现在国家有政策,像您这样的特困人员,医疗全免。不只是治肺结核,以后感冒发烧也都不要钱。”

她蹲下来,平视着他浑浊的眼睛:“您活着,很重要。至少对我很重要。”

老人终于哭了,像个孩子一样抽泣着点头。

那一夜,她守在隔离病房外,直到确认患者顺利入院。回到家中已是凌晨,父亲还在等她。桌上温着一碗饺子,是他亲手包的韭菜鸡蛋馅。

“累了吧?”父亲问。

“有点。”她靠着椅背闭上眼,“但心里踏实。”

“你知道吗?”父亲轻声说,“你妈临走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她说你心太软,容易被人伤。可我现在明白了,正是这份软心肠,让你成了别人的依靠。”

她睁开眼,望着父亲斑白的鬓角,忽然觉得这一年的风雪都值了。

元宵节那天,市电视台录制特别节目《新春走基层》,邀请林小满作为嘉宾。主持人问她:“这一年,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她想了想,说:“以前我以为,改变世界需要很大的力量。后来才发现,有时候只需要一个人愿意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多看一眼别人的痛苦。我做的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事,我只是坚持做对的事,哪怕很慢,也不回头。”

镜头扫过她胸前的银戒指胸针,在灯光下闪着温润的光。

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写信来,有的询问如何加入社区医疗志愿队,有的分享自己因医保受益的故事。其中一封信来自偏远山区的小学老师,写道:“看了您的采访,我连夜组织学生排练了一场‘未来医生’话剧。孩子们说,长大后也要成为像林阿姨那样‘敢为别人说话’的人。”

林小满读完信,在日记本上写下新的一行:

1988年2月15日,元宵。今晨阳光很好,照在窗台上那盆腊梅上。花开了,像一个个小小的火苗。我想,希望大概就是这样诞生的不在宏大的宣言里,而在某个人因为你的存在,决定相信明天还能更好。

春天悄然来临。梧桐抽出新芽,街道重新焕发出生机。医保运行满三个月,全区累计报销金额突破百万元,惠及群众逾万人。更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报名参加社区医护培训。

这天,林小满正在指导新一批学员测量血压,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林姐!我来报到了!”

她抬头一看,竟是弟弟林小军,穿着崭新的白大褂,脸上带着羞涩的笑容。

“你不是在念高中吗?”

“学校开了职业选修课,我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实习。”他认真地说,“姐,我也想学护理。你看过的那些人,我也想帮。”

她愣了几秒,随即用力揉了揉他的头发:“好啊,不过先从扫地开始。”

教室里响起笑声。

午后,她独自走在老街巷。路过一家新开的便民药房,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医保结算信息。一位老太太拿着社保卡刷卡买药,机器“滴”了一声,显示报销金额:48.6元。

老人咧嘴笑了,对店员说:“哎哟,真扣了呀!”

林小满站在不远处,静静看着,嘴角也不自觉扬起。

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骗保风险尚未根除,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偏远地区医疗资源依旧匮乏。但她不再焦虑。因为她已看清,变革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却终将唤醒沉睡的大地。

夕阳西下,她登上社区楼顶平台。远处,城市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而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像无数颗跳动的心脏。

她掏出日记本,翻开空白页,一笔一划写下:

1988年3月20日,春分。昼夜均,万物生。今日随访归来,途经小学,听见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假如我是一颗星,也要照亮一角黑暗。’我驻足良久,仿佛看见许多年前的自己。原来,我不是独自前行。在这片土地上,总有人与我同频呼吸,同向奔赴。此生愿以微光引路,不负时代,不负人心。

合上本子,她深吸一口清甜的空气,转身走下楼梯。楼下,新一期夜校课程即将开始,一群年轻人正等着她。

风拂过衣角,银色胸针微微晃动,如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

新书推荐:

最新小说: 回到县城当首富 人在狼旅,军令执行就变强 我不是天才刑警 将军夫人霸气侧漏 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半岛:从躲在idol衣柜里开始 网球:他实在太听劝了! 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华娱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