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可小说 > 玄幻魔法 > 1987我的年代 > 第678章 ,你知道你在干什么?

第678章 ,你知道你在干什么?(1 / 1)

第678章,你知道你在干什么?1987我的年代书旗小说

第678章,你知道你在干什么?

她还缓缓抬起右手,在半空中朝他勾了勾手指。

她全程没说话,但那烈焰红唇,那魔鬼身材,无形中已然把该说的话说完了。

她第一次勾手指时,李恒压抑着没动。

当她第二次勾手指、还附带用舌尖舔...

秋意渐浓,梧桐叶在风中打着旋儿飘落,像一封封未寄出的信,轻轻覆盖在街道上。林小满站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口,手里抱着一摞刚印好的《慢性病自我管理手册》,纸张还带着油墨的微香。她抬头看了看天,灰蓝的云层低垂,仿佛随时会压下来,可阳光仍从缝隙里钻出,在她肩头洒下斑驳的光影。

“林姐!赵老太太血压降下来了!”护士小陈从诊室探出身子,声音里透着欣喜。

林小满快步走进去。老人躺在简易病床上,脸色比三天前好了许多,呼吸平稳,手指也不再发抖。床头柜上摆着一碗热粥,是邻居大妈送来的。“阿姨,感觉怎么样?”她俯身轻声问。

“好多了……谢谢你啊,闺女。”老太太握住她的手,眼里泛着泪光,“要不是你隔三差五上门看我,这回怕是熬不过去了。”

林小满笑了笑:“咱们签了家庭健康档案,就是一家人。您有事,一个电话我都来。”

走出诊室,她翻开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本周要走访的名单:李家爷爷糖尿病复查、王婶高血压用药调整、还有上周新登记的独居残疾青年小吴他父亲早逝,母亲精神障碍,靠低保生活,体检时查出血红蛋白只有6克,重度贫血。

“这个孩子不能再拖了。”她对小陈说,“今天下午我们带便携式采血设备过去,顺便联系血液科医生远程会诊。”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几个居民围在公告栏前议论纷纷,有人指着一张红头文件大声念:“‘关于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是啥意思?是不是以后看病能报销了?”

林小满走过去,心口猛地一跳。那正是她参与起草的医保方案正式下发的第一批公示文件。她深吸一口气,站到人群中间:“大家听我说,这不是梦。明年起,咱们街道将作为首批试点,纳入医保体系。只要按时缴费,住院、手术、慢性病用药都能按比例报销。”

人群先是沉默,继而爆发出热烈的议论声。

“真的假的?不会又是画饼吧?”

“我上个月住院花了八百多,要是能报一半,那可是两三个月工资啊!”

林小满点点头:“我知道你们不信。但我是护工出身,我妈当年为省二十块检查费,硬扛到咳血才进医院。所以我敢拍着胸脯说一句:这次不一样。因为我们这些一线的人参与了设计,每一项条款都来自真实的病例和百姓呼声。”

一位白发老伯颤巍巍地问:“那……我们这些没单位的怎么办?个体户、下岗的,也能参保吗?”

“能!”她斩钉截铁,“政策特别考虑到了灵活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政府会有补贴支持。而且我们正在推动‘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对特困家庭实行先救治后结算。”

人群中响起掌声,有人眼眶红了。

那天下午,她带着小吴去了市二院。血液科主任看完化验单,眉头紧锁:“这孩子长期营养不良,肠道可能有慢性失血,建议立即做胃镜和肠镜排查肿瘤或溃疡。”

“费用多少?”林小满问。

“全套检查加住院观察,至少一千二。”

她心头一沉。一千二,对普通家庭都不算小数目,更别说小吴这样的家庭。但她没有犹豫,拨通了沈文娟的电话。

“沈处长,有个紧急情况……能不能启动医保改革专项救助基金的预支机制?病人是未成年人,病情危重,家属无力承担。”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干脆的声音:“材料今晚报上来,明天批复。”

挂掉电话,她又联系了团委和红十字会,申请临时救助金,并发动夜校同学群募捐。当晚十一点,她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时,手机不断震动一条条转账信息涌入:

“林姐,我在外地打工,捐三百。”

“小满,记得咱俩一起背《生理学》的日子吗?二百,给弟弟治病。”

“姐姐加油,我也想成为你这样的人。”

她看着屏幕,眼泪无声滑落。

第二天清晨,她提着热粥赶到小吴家。男孩蜷缩在床上,脸色苍白如纸。她轻轻掀开被子,发现他手臂上有几道旧疤痕。

“疼吗?”她低声问。

男孩摇头,声音细若蚊蝇:“不疼……习惯了。”

“谁让你习惯疼的?”她心头一酸,握住他的手,“从今天起,你不许再说这句话。你要学会喊疼,学会求助。因为有人愿意为你撑腰。”

上午九点,救护车将小吴送往医院。林小满全程陪护。检查结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巨大溃疡伴活动性出血,所幸未癌变。经过内镜下止血和输血治疗,生命体征逐渐稳定。

主治医生感慨:“再晚两天,他就得开腹手术了。你们这个社区筛查项目,救的是命。”

一周后,小吴出院。林小满帮他办理了低保医疗全额补助,并协调学校为其减免学杂费。临别时,男孩突然抱住她,哽咽道:“林姐……我能叫你一声姐姐吗?”

她用力点头,把他搂进怀里。

那天晚上,她参加青年顾问团第一次正式会议。市政府小礼堂灯火通明,十几位来自教育、社保、财政等部门的年轻人围坐一圈。沈文娟主持会议,开门见山:“医保试点即将落地,现在我们要讨论三个核心问题:筹资标准、报销范围、以及如何防止骗保滥用。”

轮到林小满发言时,全场安静下来。

她站起身,没有看稿子,只说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赵老太太,因担心花钱不敢就医,直到晕倒才被邻居发现送医,差点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另一个是纺织厂老工人张师傅,退休金每月四十七元,去年为治肺气肿卖了祖传铜壶,最后还是欠了一千多医药费。

“我们设计制度的时候,不能只算经济账。”她说,“我们要问自己:当一个母亲抱着发烧的孩子站在医院门口,因为她不知道能不能报销而犹豫要不要进去时,我们的医保算成功了吗?”

她顿了顿,声音微微发颤:“我认为,真正的医保,不是让人‘省点钱’,而是让人‘敢看病’。它应该是一把钥匙,打开的是尊严的大门。”

会议室陷入长久寂静。随后,掌声如潮水般涌起。

沈文娟看着她,眼中闪着光:“小满,下个月市人大要召开民生座谈会,我想推荐你作为青年代表发言。你愿意吗?”

“我愿意。”她答得毫不犹豫。

会后,她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夜风清凉,街灯昏黄。路过一家书店,橱窗里摆着一本新书《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她驻足良久,推门进去买下。

回到家,父亲正在灯下缝补她的白大褂袖口。针线细密,一如从前。

“爸,您怎么还不睡?”

“等你呢。”他抬起头,笑了笑,“听说你又要上台讲话了?”

她点头。

“那你得记住一句话:说话不怕直,就怕不真。你说的每一个字,都要对得起那些等着救命的人。”

她坐在床边,把头轻轻靠在他肩上。

几天后,市人大会议如期举行。林小满穿着整洁的白大褂,胸前别着那枚银戒指改造成的胸针母亲给的唯一嫁妆。她走上讲台,面对数十位人大代表,平静开口:

“各位领导,我不是官员,也不是专家。我只是一个每天和病人打交道的护士。但我见过太多人因为没钱而放弃治疗,也见过太多家庭因一场大病返贫。今天我想提一个建议:在医保试点中设立‘零门槛急诊救助基金’,确保任何人因急症进入医院,都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而不必先掏出钱包。”

她展示了一份数据表:过去一年,本区有十七名患者因无法支付押金延误抢救,其中九人死亡。“他们不是不想活,是不敢活。”她说,“如果我们连这点保障都做不到,谈何公平?谈何文明?”

全场肃然。

会后,分管副市长亲自接见她,当场批示:“该建议极具现实意义,责成医保办一周内拿出可行性报告。”

消息传开,媒体再次聚焦。《南方都市报》刊登专访标题:《她用体温温暖制度》。照片里的她蹲在地上为一位瘫痪老人测量血压,神情专注如对待至亲。

然而,赞誉背后也有质疑。

某次培训课后,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拦住她:“小姑娘,你很能说。可你知道建立这种基金每年要多花几百万财政资金吗?钱从哪来?砍教育?减基建?”

她直视对方眼睛:“如果必须选择,我宁愿少修一段路,也要多救一个人。因为我们修路是为了让人走得更远,而救人,本身就是目的。”

男子愣住,最终默默转身离去。

风波未平,新的挑战又至。

十月中旬,社区接连出现流感样病例,儿童尤为集中。林小满敏锐察觉异常,立即上报疾控中心。检测结果令人震惊:甲型H1N1流感病毒局部暴发。

应急响应迅速启动。她带领团队连夜制定防控方案:设立发热哨点、组织疫苗接种、编写通俗易懂的防疫指南张贴入户。最紧张的那几天,她连续三天没回家,睡在服务站值班室。

一天深夜,她接到电话:弟弟林小军高烧40度,疑似感染。

她冲回家,只见少年蜷缩在床上,浑身滚烫,意识模糊。她立刻测温、物理降温、喂药,守了一整夜。凌晨四点,弟弟终于退烧醒来,虚弱地笑了:“姐……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

她抱着他哭了出来:“你永远都不会是我的麻烦。”

三天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通报表扬基层防控先进单位,点名提及“林小满团队反应迅速、处置科学”。

而在这一切背后,她悄悄修改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原本打算报考成人医学院,争取转正为执业医师。但现在,她决定暂缓升学,专注于培养更多像小陈那样的年轻护士,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社区医疗队”。

她在日记本上写道:

1987年10月28日,霜降。今晨巡视时,看见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脸颊冻得通红,却一个个戴着我们发放的口罩。那一刻我觉得,也许我不必非得穿上医生袍才能改变什么。护士也可以是火种,点燃希望,传递信念。

年底将近,寒潮来袭。一个雪夜,她接到紧急通知:郊区福利院一名孤寡老人突发脑梗,需立即转运。

救护车在积雪道路上艰难前行。到达时,老人已半身瘫痪,言语不清。她一边进行初步评估,一边握着老人冰冷的手不断呼唤:“爷爷,听得见吗?我是小满,我来了。”

老人浑浊的眼珠缓缓转动,嘴唇微动,吐出两个字:“……不想……拖累……”

“您不是拖累。”她紧紧握住他的手,“您活着,这个世界就多一份温度。”

返程途中,天空忽然放晴。月光洒在雪地上,银白一片,宛如童话。她望着窗外,想起外婆坟前许下的诺言。

“妈,”她轻声说,“等开春了,咱们去看海吧。”

几天后,市里正式宣布:医保试点将于1988年1月1日在全区推行。林小满被任命为街道医保协调专员,同时兼任社区健康档案项目负责人。

授职仪式很简单,在卫生局会议室举行。赵主任把红头文件递给她时,笑着说:“小林啊,你现在可是‘双肩挑’了。”

她接过文件,郑重鞠躬:“我会继续走路。”

当天傍晚,她回到夜校教室。黑板上还留着上周她讲解“公共卫生与社会公平”的板书。一群新学员正等着她上课。

她站上讲台,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渴望的脸庞。

“今天我们不讲理论。”她说,“我来讲讲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些知识因为它能让一个母亲不再为孩子的药费哭泣,能让一位老人安心走进医院的大门,能让这个世界,少一些绝望,多一些希望。”

教室里鸦雀无声,唯有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

下课铃响,没人离开。一个女生站起来,声音颤抖:“林老师,我能加入你的团队吗?我也想成为那种……给人希望的人。”

“当然可以。”她微笑,“只要你愿意走这条路。”

走出教学楼,冬夜清冽。她仰头望天,繁星点点,如同无数双注视的眼睛。

她知道,自己早已不再是那个在厂门口捡废纸箱的女孩。她成了别人眼中的光,也学会了如何把这光照得更远。

风起了,吹动她衣角上的银色胸针,像一颗不灭的星。

她掏出日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1987年12月30日,岁末。这一年,我走过暴雨泥泞,也见过星月皎洁。我救过人,也被很多人照亮。时代奔涌向前,而我愿做那一道微光,穿行在人间冷暖之间,告诉每一个在黑暗中跋涉的灵魂:别怕,有人正朝你走来。

合上本子,她迈步向前。前方,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新书推荐:

最新小说: 回到县城当首富 人在狼旅,军令执行就变强 我不是天才刑警 将军夫人霸气侧漏 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半岛:从躲在idol衣柜里开始 网球:他实在太听劝了! 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 华娱1995